昔日住公屋自卑 今日「上樓」好自豪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4/12/30 08:00

最後更新: 2015/05/12 11:57

分享:

分享:

過去住公屋、居屋或私樓,潛在無形階級觀念。早前有網民聽到兩位家長狠批自稱「無住過公屋」的小學生無家教,認為他們反應過敏,或認為住公屋「冇面」。惟近年樓價攀升,有年輕人卻以住公屋自豪;學者亦指時代轉變,昔日的負面標籤已減少。

最近有網民在討論區帖文,形容聽到兩個家長因為一個小學生爆出一句:「我無住過公屋」,而觸動神經。其中一名家長聲稱與父母住過公屋和木屋,認為該學生的言論「無家教」;另一名家長更說:「千祈唔好同佢講你住公屋,唔係踩死你」,不少網民認為二人神經過敏;亦有網民估計他們住公屋,因自卑心作祟才會如此「反彈」。

由潮文改編成短片的《公屋‧居屋‧私樓》今年初在網上瘋傳,片中道盡「屋邨仔」受標籤的無奈,,但如今卻有年輕人以住公屋自豪,甚至有網民形容,「有公屋住好過中六合彩!」自認「屋邨仔」的80後Francis直言,他居於愛民邨多年,雖然母親抱怨居住環境欠佳,但他卻認為公屋單位「風涼水冷」,加上租金又便宜,家人更可將省下的錢,供他到澳洲讀書近八年。

Francis坦言,在澳洲求學時,雖然曾被家底雄厚的同學問道:「你住屋邨,咁你咪屋邨仔?屋邨係咪好雜、多人打交架?」他笑言,雖然公屋住戶並不富貴,但居住多年亦無發現治安問題,對於別人的揶揄,只會一笑置之。

兩代人心態不同 學者:標籤不再

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指,隨時代轉變,社會對公屋居屋已改觀,「60年代公屋環境比寮屋好,能入住已覺很好;至80、90年代經濟起飛,很多人轉買私樓,因而視公屋居屋為次等。」不過,二千年後教育普及,大學生薪金偏低,能買得起居屋或公屋已不錯,負面標籤大不如前。

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(資料圖片)

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亦指,現時外界對公屋、居屋標籤已減少,除了因為樓價貴,不少人也「爭上樓」外,部份公屋、居屋的環境和配套幾近私樓水平。她指,有關負面標籤,主要源於人們缺乏理解,而且習慣用物質去衡量別人,她認為大眾應多了解基層的生活,不要動輒以傷害性言語踐踏別人。

樓價攀升 部分居屋呎價勝私樓

昔日有人嫌棄買居屋,例如曾有網民發帖指,表弟的太太覺得住居屋「無面」,數年前寧願在將軍澳以300多萬買入實用面積不足400呎的私樓單位,但同樣價錢可買600至700呎居屋,應該更化算。惟近年樓價攀升,部分居屋與二手私樓售價漸近,潘永祥認為居屋實用面積較高,即使補地價後與私樓同價,亦因較寬敞而看似較「着數」。

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認為,是否「抵住」視乎用家需要,他指部份地區已補地價的居屋,呎價可媲美甚至超過私樓。利嘉閣地產將軍澳分區董事高世聰舉例,近期區內一個480呎、已補地價居屋單位售400萬,計實用面積呎價約11,428元,另一個510呎私樓單位約售420萬,計實用面積呎價約10,370元。

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(資料圖片)

但劉嘉輝指居屋買賣有限制,不及私樓彈性,「例如私樓單位升值百萬,業主出售後可全數落袋;而居屋轉手有不少限制,亦要補地價。」